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六章 红薯和玉米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海外来的先生就是同大宋本地人不一样,虽然他们说话的口音怪异,可这并不妨碍陈本顺理解他们说的话。

    什么生态农业、化肥节约型耕地、可持续发展,这些词,陈本顺曾经连听都没听过,但是一旦当他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他却对这些词表示了高度的认同,他的心里其实一直有这些想法,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说出来,当听了那些海外先生们说的,他才如灵智皆开,大彻大悟之感。

    接下来的半月时间里,陈本顺吃住都与那些海外先生们在一起,交流和探讨,知识和灵感的碰撞,陈本顺对天时的掌握非同常人,海外先生们对地利的掌握也超乎陈本顺的想象,二者联手,陈本顺觉得在农业一途上,他真是突飞猛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农忙前的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陈本顺便和整个农业部在新宋国的四州十六县推广皇帝陛下钦点的农作物。

    红薯和玉米,这两样作物陈本顺曾经连听都未曾听说过,但是在那些海外先生的口中,那可是能改变新宋国粮食产业结构的伟大作物。

    “亩产至少一千斤。”这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亩产一千斤,这种东西在陈本顺眼里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这世上能在一亩地上种出五百斤的作物,陈本顺可能都要惊叹了,亩产一千斤,这种话说出来也不怕闪着嘴巴。

    但是那些海外先生们显然都对陈本顺的质疑不屑一顾,他们曾经喝酒的时候向陈本顺透露,在他们海外,红薯和玉米亩产三千斤的比比皆是,如果施肥勤快些的话,五千斤才是正常的产量。

    亩产三千斤和五千斤,这种事情仿佛像是在痴人说梦一般,但是看到那些海外先生们一本正经的表情,陈本顺又真的有些怀疑了,难道这世上真的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就在这种怀疑中,陈本顺和海外先生们开始向四周十六县的百姓们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

    多亏了姜胤从现代运过来的数十万吨粮食,沧州的粮食经过半年时间的发展不断朝周边的乡县溢出,使得青州、德州、棣州也都不再缺粮,米粮的价格也降得很多,在不缺粮的大环境下,农户听说官府要改种新粮,而且免费提供高产良种,便纷纷接受,开始转种红薯和玉米。

    选择杂草少、盐碱轻的沙质土壤,春季精细平田整地,结合春翻每亩施秸秆,农户们按照海外先生的要求开始种植红薯和玉米。

    海外先生们还赠送了农户们一些化肥,他们要求农户每家都单独选出一亩使用他们提供的化肥种植,看到夏收的时候,这块地上生产的红薯和玉米会有什么差距。

    三月底,播种开始,根据海外先生的要求,苗床建造采用火炕育苗法,苗床面积一般以一丈较适宜,也可根据用苗量确定苗床的大小。地点必须选择在避风向阳的位置,苗床坐北向南。

    种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