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6章 依旧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白泽脑瓜子嗡嗡的,这么多的故事,属实让人有点脑壳子轰的一下,消化消化也需要好长的时间。

    “快了,快了……”灵玉望着窗外说着有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话。

    “什么快乐快乐?”白泽回头看过去。

    灵玉看了一眼白泽故作高深,并没有回答,或者来说,现在还不到开口的时机。

    “继续吧!”见灵玉如此,白泽继续未完的故事。

    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人们对祝融都十分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可是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我,越想越气奋。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冲向昆仑山,把昆仑山上的圣火浇灭,顿时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十分愤怒,骑上火龙,与共工大战起来,水此终是往低处流,洪水从昆仑山下落下来,祝融趁机发起进攻,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公输得不顺气,一气之下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给撞断了,天也塌下来,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所以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立刻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所以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一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秦朝时,官府修长城,无数贫民被抓去服徭役。万喜良就是其中之一。几年过去了,邻人们去修长城的都回来了。万喜良却没回来。他的妻子孟姜女就沿着长城去找,边找边哭,但怎样也找不到丈夫。之后,长城都被他哭倒了。

    相传在很多年前,黄河在那里决了一次口。人们费了几年功夫才把决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灾民,早已无家可归,等把黄河水堵住,有的干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时盖的临时草庵里。他们在那里开地耕种,成家养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叫贵家庄。又过了好些年,从荥阳流出来的涸水在那里流入黄河。这样一来,那里南来北往的人多了,成了个热闹的地方。

    民间传说灶王名叫张万仓,娶妻郭丁香。张万仓经商外出爱上少女王海棠并带回家,休了妻子。海棠好吃懒做,将家吃穷走了。后万仓遭大火,双眼熏瞎沦为乞丐。到一富人家讨饭,吃碗面后感觉像前妻丁香所做,一问果然如此,万仓羞愧,一头钻进灶膛。玉帝念其悔意,封万仓为灶王。

    秦始皇为了造长城,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不知饿死累死了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成亲那天,闯进来一队官兵,用铁链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听说丈夫已经死了,孟姜女痛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长城被哭倒了,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首。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我刺自我的大腿,使自我清醒后又读书。9.经典民间故事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十分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七仙女紫儿,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

    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仅有百日缘分。

    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布机声音。

    从前,在一座大山深处,住着一对善良的老夫妇,他们生有一个小儿子。随着小儿子一天天的长大,原本就不富足的家庭,越来越吃不饱肚子了。小儿子虽小,但他特别懂事,当他会跑着出去玩时,就主动央求妈妈去山上捡柴火。

    就在一个冬日的暖暖的午后,他自己背着小竹篓上山了。可是,走了没多久,他的肚子就开始咕噜噜的叫了,他饿了,因为这个中午家里的饭太少了,他又不舍得多吃,他胆心他吃的太多了,父母就会挨饿。所以那个午后刚放下碗,他就急匆匆的出门了。他想,或许能在山上找些野果慰劳一下可怜的肚子。

    他走啊走啊,越走越远,越走越饿,他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忽然有一阵大风刮来,他赶快戴上帽子,把头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只听“咚”“咚”咚咚”“咚”声音,感觉他的头顶有什么东西轻轻的砸过头顶,这时风停了,他摘下帽子,转身起来,想找找看,到底刚才是什么东西,咚咚的砸过头顶的,他眼睛一亮,发现,石头旁边的杂草丛里,有红色的果子,他近乎要流出口水了,赶快捡起一个尝了尝,“哇,太甜了”。这是他从来没吃过的小野果。他接着就又吃了几个,感觉肚子饱饱的啦。

    然后,闭上眼睛,望着天空的阳光,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地方,好美好美,那里还有一个小精灵飞到他的耳边,悄悄的对他说,“我在前面不远处的一个树洞里,给你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惊喜,请记得把他带回家。”

    睁开眼,他想赶快把地上的小野果捡回家,让爸妈一起尝尝,尝尝这小野果有多甜。他捡完小野果后,半信半疑地走到前面的小树洞旁,真希望小精灵说的是真的。

    他扒开树洞前的杂草,慢慢地将头伸进树洞,哈哈,真的,真像小精灵说的,真有惊喜啊,一大堆豆子和干果,一共有7种,他把它们全都装进了他的帽子里,还脱下外套把它们遮盖好,开开心心的把它们带回了家。第二天早上,妈妈就用他捡回的食材煮了一大锅粥,就是今天的八宝粥,全家人都吃的饱饱的了。

    当然,剩下的食材就成了他们的种子,种在了田里,收获后就储存起来,每年的今天,老夫妇一家都煮这个粥,一是要感谢小精灵们,二是,纪念他们幸福日子的开始。

    于仲文曾在隋朝做过大官。在他小时候,有一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别人总算为他们找到了一头,两家都抢着说那头牛是自己的,双方争执不下,把官司打到州里,州官也难以判断,案子就挂了起来。

    这时,益州长史(官职名)韩怕俊灵机一动,对州官说:“少年于仲文聪颖过人,为何不召他来断案?”州官不以为然他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此案大人都不行,何况少年?”韩伯俊说:“大人此言差矣。”说着,就向州官介绍了于仲文9岁时跟着父亲去晋见隋文帝的轶事:皇帝向于仲文问道:“听说你喜欢读书,书里记载着哪些事啊?”仲文从容地回答道:“奉养父母,服务国君,千言万语无非是‘忠孝’两字而已。”隋文帝惊异于仲文概括能力之强,连连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韩伯俊说:“大人,您看能否让于仲文这小子试一试处理此案?”州官欣然应允,即命左右持着大红请帖前往于家。

    于仲文到达州府,问明前后情况,微笑道:“这个案子很容易判定。”说着,便叫任、杜两家各将自己的牛群全数赶到州府前的大操场上。他便喝令道:“放牛!”说完,那头牛直往任家牛群奔去。

    场上人群欢呼起来:“是任家的,是任家的!”于仲文冷眼见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头牛单独赶出来。”牛出来了,仲文命差役用鞭子狠命地抽打,任家的人奔上前,拚命地抵挡,还将鞭子夺了下来;杜家的人只是在旁边喊道:“莫打了,莫打了。”那喊声有气无力,像在演戏。

    于仲文看了,便厉声盘问杜家人:“如果查出这头牛不是你家的,而你们硬要冒领,除了十倍罚款,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啊!”杜家人知道瞒不过于仲文,只得承认自己有冒领之罪,诺诺连声,告退而去。

    于仲文神断牛案的名声,从此传了出去。

    后梁经学家张策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学识渊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阳敦化里,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时,起出了一只古鼎。那锈蚀斑驳的铜鼎上铭刻着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军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细考究。左邻右舍无不认为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兴极了,好像已得了飞来的横财。

    可是,张策望着古鼎一会,苦笑了笑,说:“众乡亲啊,不是我说扫兴话,这只‘古鼎’是后人假造的,绝不是曹魏时代的珍品。”

    众人听了都大惊失色。有个老学究却不服气,冷笑道:“唉!你这小子不过十二三岁,怎晓得几百年前一个古物的真伪呢?”

    张策的父亲张同也有此感,怒声责问道:“你可要谦逊一些!”张策也不气恼,只是轻声慢语地对老学究说:“老先生,晚辈斗胆说一下根据,请您指教。”老学究笑笑,话内含刺地说:“愿听高见。”张策侃侃而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东汉年号就改为延康了。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国,改年号为黄初。

    这就是黄初元年,请问哪来的二月呢?可见,古鼎上的篆文说什么‘黄初元年初二月’,岂不是太荒谬了吗?”老学究和张同听了,相对着望了一眼,不再言语了。众人纷纷七嘴八舌地说:“张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国志》来查对一下呢?”

    《三国志》取来了,张同翻开其中《魏书》一看,果然书中记载的同张策的说法完全一样。

    老学究面色腾地飞红,连忙说:“小策真是个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4.中国民间故事宋朝时期,刘宰刚调任泰兴县令不久,就接到一农人投诉。

    农人说:“邻县的亲戚租了我家的牛,可恨的是,趁我家办丧事的时候,他窃走了租牛契据。十几年来,我几次上门索要牛和租金,他都不认账,还谎说把牛卖了。所以,请刘大人替小民做主。”刘宰问:“为什么十几年了都没得到解决?”

    农人回答:“我曾经多次向官府告状,可没有契据凭证,又因为牵涉邻县,所以官府一直搁置未办。”刘宰站起身来,来回踱着步,自言自语地说:“都过去十几年了,怎么能一下子找回来呢?得想个计策。”

    随后,刘宰命人找来两个乞丐,请他们吃饱喝足之后,告诉他们事情的缘由,并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然后关进牢房。第二天,开始审讯。刘宰将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问:“你们二人可曾偷牛?”两个乞丐立即招认:“是偷了一头牛。”

    刘宰继续问:“你们将牛弄到了何处?”乞丐回答:“卖给了邻县。”

    刘宰问:“可还记得是哪家哪户?”

    乞丐果断回答:“记得,记得。”刘宰吩咐左右:“好!那就带他们去指认。”

    来到邻县,两个乞丐径直来到了那个租户家,说:“就是卖给了这家。”开始,租户不承认,但乞丐竭力坚持。租户急了,回屋拿出契据,信誓旦旦地说:“牛是我租来的,有契据为证。”在场的人都笑了,租户如梦方醒,自知露馅,中了人家的圈套。最终,不得不把牛和租金如数归还租主。心计,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工于心计之人,永远不是智慧之人的对手。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