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粮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什么发达了?方华对小侍女的一惊一乍不以为然,哈着气给了她一脑蹦。

    灵儿捂着脑袋,依旧是一脸兴奋,“公子,是汪永亨,江南第一首富。”

    “首富?”方华对这个人突然来了兴趣,“那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

    “那可就多了,”灵儿掰着手指数道:“木材、茶叶,生丝,粮食,盐引,反正这些徽商什么赚钱他干什么。”

    “对了,”灵儿压低声音,像只偷食吃的小猫一般,神秘兮兮的说道:“听说这个汪永亨,在海外还有一只船队,专门帮他把手里生丝卖到西洋,然后拖回来一船一船的白银。”

    走私?方华以前看明代经济史时,知道明代的海禁政策时开时禁,即使是开放,也大多是以泉州、宁波、广州几个港口城市经营官方贸易为主,所以有明一代走私之猖獗世所罕见。

    嘉靖二年,嘉靖皇帝为了惩罚几个在宁波闹事的日本商人,直接关闭了大明对日本唯一的贸易窗口---宁波市舶司,这一动作直接酿成了嘉靖一朝长达数十年的倭乱。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倭寇里的绝大部分不是日本人,而是因为海禁失业的中国人。

    其中,以汪直为主的徽商就是里面最大的一股力量。汪直是徽州人,这个汪永亨也是徽州人,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个关系?

    “灵儿,把名帖收好,以后可能有用。”

    “哎”灵儿欢欢喜喜的把名帖贴身收了,刘一虎探进来大大的脑袋问道:“公子,我们这是要直接回府吗?”

    “先不回去,我们现在去一趟中华门?”

    “中华门?”刘一虎一愣,并不知道公子说的是哪里。方华自知语误,马上改口道:“是去聚宝门。”

    中华门是聚宝门四百年后的名字。

    聚宝门,也就是在中华门不仅在四百年后有名,在四百年前的南京更有名。

    许多奇闻轶事里,最有名的当属太祖皇帝和江南首富沈万三,相传首富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当年太祖皇帝修聚宝门,修到一半地基突然下陷,找到术师一算,说是要保地基永固就得在下面放一个聚宝盆。于是太祖就找到了沈首富,要“借”这聚宝盆,面对大明的开国皇帝,沈首富哪敢不从,所以沈万三的聚宝盆就永远被压在了城门之下,高高的城门也得名聚宝门。

    至于沈万三最后的命运,也不知是沈首富膨胀了,还是其他的原因,他个人主动出了巨资,独立修建了南京洪武门至水西门的城墙,长度达整个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还助建了南京的廊庑、酒楼等等。

    太祖皇帝因此好奇的问沈首富,“朕有兵马百万,你犒劳得过来吗?”

    沈万三应声答道:“我每人犒劳一两黄金如何?”

    沈首富的命运因此注定,他被太祖给活刮了,财产全部充公。

    方华当年在听到这段传闻时,自然也是不信,估计多半又是文人们对老朱编排。

    马车自来路奇望街左拐,上了花市大街。这是已经出了上元县的地界,到了江宁县。

    南京城有两个附郭县,上元和江宁。上元县由方博谦主政,位于南京北半部,江宁县则由秦淮河横穿而过,位于南京城南面。

    马车一路穿过南门大街,远远便看到了聚宝门。南京是此时全国最大的通商港埠,聚宝门外的来宾街市则是全城最大的贸易市场,大宗商品集散地。全国各地的各大商帮,徽商、晋商、洞庭商、宁波商都齐聚与此。

    其中又以徽商为最,他们开设商行,买卖木、布、绸缎、粮盐。无徽不成镇,徽商盛极一时,“徽京”在此时可不是笑谈。

    自聚宝门建成以来,每日通过进来有百牛千猪万担粮,到这时候,何止一千个牛,一万个猪,粮食更无其数。

    在市场的中心甚至形成了早期的期货市场,在夏秋两粮收获之前,商人已经完成了交易,他们剩下来要做的,就是守候在码头,等待第一艘粮船到来的消息。

    方华在来宾街市街口就下了车,街市人群摩肩擦踵,自然不可能让他们驾车进去。刘一虎去想办法找停车位,方华则带灵儿到了街市内最大的粮食集散地。

    一条长街上,粮铺不下百家,展柜着在柜台里霹雳吧啦的打着算盘,伙计们或在里面招呼客人,或站在外面招揽各色客人。

    伙计们都是先敬罗衣再敬人,一看方华和灵儿都是绫缎一身,立刻殷勤的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